6月4日上午以来,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嫦娥六号探测器引发的“月球背面有了一个中国字”等话题,成为热搜、火遍全网。
刚刚过去的这几天,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完成了一系列关键动作。这次任务对精确性的要求极为苛刻,任何误差都可能是致命的。在地面试验室和飞控大厅,五院嫦娥团队的队员们通宵达旦、聚精会神地工作,只为确保嫦娥“六姑娘”的每一项操作都尽在掌握。
6月2日清晨,完成嫦娥四号后的世界第2次月背降落;
6月2日中午,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样品钻取;
6月3日清晨,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样品表取及样品封装;
6月4日清晨,完成世界首次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起飞。
降落、采样、起飞,嫦娥六号闯过了一个个“难关”,任务的进度条被一项项刷新。如今,“六姑娘”已经携土踏上了回家的路。
这几天,嫦娥团队的同志们都是抓住关键操作的间隙,赶紧吃饭和休息,之后尽快返回现场,投入到任务中来。嫦娥六号上升器起飞后,不少同志终于稍稍放下心来。
4日下午,看到媒体的纷纷报道与公众的热议,大家都感到很高兴,对这几天的经历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。 嫦娥团队聊得最多的,除了接下来的任务,就是刚刚的这场“战斗”,以及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进行表采时留下的这个中国字。 “这个中国字,并不是设计的,是表取采样完成后,恰好出现了这么一个图案。”在内场试验场,队员们边走边说。 走到嫦娥六号任务的地面验证区域,一条写着“凝神聚力,勇担嫦娥六号神圣使命;奋勇拼搏,脚踏实地实现月背采样”的大横幅挂在墙壁上。在嫦娥六号飞天之前,嫦娥团队在这里“十年磨一剑”,进行了各种采样试验。他们预想各种可能的工况,深研细究、反复操作,一定要让自己的心里更有底。 “你们看,这是‘六姑娘’着陆后,我们按照传回的画面,在地面试验条件下还原的着陆点环境。当时先是在这儿做了表采试验,留下的这些印记都是分散开来的,并没有成为一个特定的图案。之前的试验中,也确实没有列过这个项目。” “看上去,嫦娥六号任务过程与嫦娥五号有相似的表现,但实际上有很多不同。我们花了很多精力,做了大量改进,做了很多预案。比如嫦娥六号的机械臂,可以实现精细控制,能做到‘指哪儿挖哪儿、让挖多深挖多深’。” “那这个中国字图案最终是怎么形成的?” “嫦娥六号的落点选得好、落得好,非常易于采挖。地面试验得再多,最终还是得根据落区的实际情况,来判断怎么开展采样。看到我们感兴趣的颗粒,就铲了这些地方的样品。” “高度的精确性让采样过程也比较高效,挺顺利的。有一个词怎么说的,‘如身使臂’,对,就是这种感觉。” “表采过程中我们都挺专注的,生怕有任何的误差!表采得差不多,决定封装时,我们这才发现,好像弄了个挺特别的图案出来。但当时也没有多想,技术是第一位的,后续还有很多操作呢。” “月球上环境很特殊,没有大气,这里又是几十亿年前形成的地貌。我们的这个印记,可能会留在这里很久很久。” “你们看!五星红旗的展开位置,正好就在这个中国字图案的上方!在着陆器的同一侧,它们两个在月球背面交相辉映了。” “还真是!”大家凑上前去看,再看看彼此,笑着点点头。 从试验台下来,“追逐梦想、勇于探索、协同攻坚、合作共赢”的探月精神展板映入眼帘。“你对这里面的哪个词最有感触?” “协同。”老队员不假思索地说,“咱们都是按照工程总体要求,与各个系统在一起干。一个人、一个团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干完的,必须靠协同,必须团结奋斗。每个人、每个团队都要作出自己的贡献。” “干了这么多年,干到这会儿,最大感受是什么?” “为国家作贡献,很荣幸!叶培建院士常跟大家说,作为嫦娥团队的一员,我们搞深空、干探月,那是‘千万分之一的幸运’。一定要珍惜这份幸运,好好工作。” “之前干嫦娥五号,月壤取回来,我专门带女儿去了国博看展。当时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月壤,心情很激动。不光是因为把月壤带回来我出了一份力,还因为我的女儿不用出国,就能看到中国人带回来的月壤了。”说到这里,这位爸爸的眼睛里满是憧憬—— “等嫦娥六号回来,我们中国人的孩子就将是世界上看到月背样品的第一拨‘幸运儿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