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“积极打造生物制造、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”。这也是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就如何更好地推动商业航天发展,来自五院的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政协委员纷纷畅谈感想,并提出建议。
建立合作开放平台 如今,商业航天迎来新发展机遇。推动商业航天发展,需要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共享发展机遇,积极主动服务地方区域发展,联合社会优质资源,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。 全国政协委员、五院党委原书记赵小津表示,应积极服务国家战略,在商业航天领域加大投入,规划好、谋划好、设计好发展战略,努力成为商业航天发展的主力军;应发挥引领带动作用,与民营企业等商业航天企业加强合作,同时发挥自身在基础设施、工程经验等方面优势,和其他行业、其他单位做好配套协同,共同推动商业航天发展。 全国人大代表、五院深空探测领域研制人员孙泽洲表示,国家和地方出台相关政策制度,大力支持商业航天发展,集团公司作为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,积极引领带动商业航天的繁荣发展,将有利于加快形成合作共赢的商业航天发展新格局。 “我们要紧密结合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科研条件,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共享发展机遇,形成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,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、新兴产业壮大,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。”全国人大代表,五院513所所长、党委副书记李林说。 赋能传统产业转型 当前,商业航天的竞争正成为全球航天竞争的主要形态之一,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五院510所党委书记、副所长王润福提出《关于加速我国商业航天卫星核心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提案》,建议推动构建商业航天发展模式下核心产品的设计、制造、试验评价及供应链一体化、智能化、集约化发展体系,快速形成产业化发展能力。 卫星制造业作为商业航天新兴产业的核心内容,正处于“破而后立”的关键转型期。王润福认为,满足商业航天要求的卫星研制生产具有大批量、低成本、短周期的特点,需要从单星、多星甚至星座的角度一体化考虑卫星和产品的设计、制造、测试、试验等工作,既要突出功能化、模块化、智能化设计,又要统筹质量、成本和进度要求,构建全新的商业航天卫星产业化发展体系。